跳至主要内容

为什么秦始皇做到“书同文”,“车同轨”,却不做到“语同音”?

为什么秦始皇做到“书同文”,“车同轨”,却不做到“语同音”? 

书同文,即李斯带一帮人,在六国文字基础上(当然以秦为主),统一于小篆。
关于车同轨,我多讲几句:
很早以前,就对“车同轨”有些迷惑,现代的卡车、轿车、货车就没有“同轨”,古代的马车,牛车,又不是轨道列车,为什么要“同轨”?
车同轨,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所以,车同轨,并不是嬴政的发明,但是,作为一种制度的真正落实,应该说嬴政功不可没。
360百科词条对“车同轨”是这样解释的: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嗯,衣赐履捻了捻胡子:说的很有道理!
喝一口二锅头,就一颗花生米,摇头晃脑一阵子,突然想到,车在路上轧出了相距六尺的两条深深的车辙,这样,每辆车都在车辙上行进,又快又省轮子;不过呢,如果后面的车跑得快,想超车时怎么办?这个可是有难度了,万一前面的车夫闹肚子,钻路边野地里方便去了,那后面的车岂不是都堵在那里了?
有了这个疑问之后,就得看看,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是“六尺”,这是谁说的?
哦,原来还是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衣服、旄旌(读如毛京,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物件,用来接引神祇)、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我们继续推敲哈:
1.如果轮距是六尺,一尺约23厘米,六尺就是138厘米,古时的车轮在车厢两侧(如图),这就限制了车厢宽度,估计也就120厘米左右,总体感觉,有点窄。
2.前面说过,如果都在车辙里行驶,后车想超车时怎么办?这是个难题。另外,古代对来往车辆走哪条道,没有特别明确的要求,并不是像现在一样都向右行驶,两个车在同一条车辙上面对面碰上了,怎么办?
3.如果路面平坦,马可以跑得起来,如果路上是深深的车辙,那么,当马跑起来的时候,万一踩车辙里,岂不是要翻车?我们分析一下哈,车辙之间的距离是138厘米左右,一匹马拉车,行驶在两道车辙之间,马蹄应当不会陷到车辙里;两匹马拉车,对于训练有素的马,估计也能安全驾驶;不过,如果是三匹马、四匹马拉车呢?我敢说,如果马车能正常行驶二百米,而没有陷进车辙里互相打成一团,我把名字改成履赐衣!
有人可能会说,四匹马可以分成前后两排,每排两匹马,咳!看看秦始皇的铜车马,人家可是四匹马并驾齐驱啊!因此,我们可以断言,车辙不会那么深,所谓的轧出车辙,轮子在沟里跑得更稳更快,是个伪问题。
4.嬴政的车宽六尺,1.38米,而驰道中间皇帝的专行道宽三丈(见拙文《秦始皇的驰道、直道、甬道、复道阁道,都是什么道?》),6.9米,是不是宽得有点过分了?呵呵。
以上几个问题,如果不能给出合理解释,车辙说就不能成立。
下面,我们再看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想,恐怕“同”字,指的是一个标准体系,而不仅仅是只有一个指标,比如,书同文,指文字书写规范的同一,即文字统一于小篆,至于每个字怎么写,还是各写各的,不能全是一个字吧?行同伦,指大家要遵守同一个伦理规范,但男人有男人的要求,女人有女人的规范,父亲怎么做,儿子怎么做,君王怎么做,臣子怎么做,都有各自的规范,不是所有人遵守的都是同样的规范。因此,我个人大胆提出,车同轨,并非所有车轮距离都一样宽,而是车轮距离符合一个标准体系,比如,皇帝的车,车轮之间距离是多少,有规定;大臣的车,有标准;拉人的车,有标准;拉货的车,有标准,这些标准并不是以前没有,而是各国标准不同,秦统一后,想来是把秦的标准体系推广到了全国,这才是所谓的车同轨。
车同轨的意义是什么?
车同轨代表的是一个标准体系,轮距相同的车,其各种零件可能也是标准化的,有利于车辆维修,不管车在哪里坏了,只要拖到了“4S店”,一说我的轮距是多宽,哪个零件坏了,修车师傅马上就知道给你换什么件儿,啪啪几下,修好走人,呵呵。
那路面上会不会出现车辙?
估计会有,毕竟那时的路不是混凝土的,即使是高质量的“驰道”,也是土质的路,路面夯得再实,车走的多了,恐怕总会轧出车辙来。这问题怎么解决?我想,在驰道上,每隔十里二十里,应该都设有路况维护工,出现了较深的、影响车辆通行的车辙,立即就会有人进行修补维护。特别是秦时工匠的责任心比较强(不强不行,出了问题可能要杀头),筑路时用金属重物把路面夯实,且那时的车并不很普及,想要轻易压出车辙,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那么,这样的车辙是怎么压出来的?我想,这些地方多为关隘,运输的货物非常沉重,通过的时候,山路很窄,各种货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是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压出了车辙,这是可以理解的。
轮距六尺究竟什么意思?
上面说了,嬴政全面接受了阴阳家邹衍的五德之说,数字里以六为单位,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注意,“舆六尺”,是指车厢六尺,车轮在车厢的两侧,轮距恐怕就得七到八尺了。再看哈,“乘(读如剩)六马”,意思是拉车需要六匹马,我了个去!谁家敢用六匹马拉车?除了始皇帝本人外,其他人如果敢用六匹马拉车,有多少脑袋都不够砍的!
如此看来,舆六尺、乘六马应指的是嬴政自己的车,而非天下所有的车。因此,那些认为秦时所有车辆的轮距都是六尺的看法,显然错得无可辩驳,呵呵。但秦陵铜车马是四匹,与六马不符,应该另有原因。
至于为什么没有语同音,这个很好解释,因为,书同文、车同轨,都是有标准的,便于检查核实,而语同音,不那么好验收啊,想想看,所谓的南越国、东越国这样的地方,你派谁去监督检查纠正他们的发音呢?呵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章邯为什么放弃楚国转而攻打赵国?

章邯为什么放弃楚国转而攻打赵国? 作者  樱时花吹雪 | 发布:2018-01-26 23:49:32    更新:2018-01-26 23:49:32 阅读 54215 赞  207 公元前208年10月,项羽率领6万楚军开赴赵国巨鹿,秦王朝灭亡的丧钟--楚灭秦巨鹿之战由此展开。在说这场战役的具体战况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双方交战的主战场的地理位置的情况。战国以来,魏国、赵国、燕国之间的往来,多由该道。馆陶县境内河流主要有漳河和卫河。 公元前208年10月,项羽率领6万楚军开赴赵国巨鹿,秦王朝灭亡的丧钟--楚灭秦巨鹿之战由此展开。 在说这场战役的具体战况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双方交战的主战场的地理位置的情况。 赵地: 古巨鹿城:地处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太行山前黑龙港流域,在秦朝有举足轻重之地位。经确切考证,古巨鹿就在现在的鸡泽县城北,毛官营村一带,在大陆泽的南面,沙丘台西南70里的地方。战国至秦汉,巨鹿位于襄国(邢台)东南、平乡或沙丘西南,广平国(鸡泽县旧城营村)西北。从古地图上的河流、沼泽位置可以看出,古巨鹿城在大陆泽以南,洺河以东,滏阳河、漳河以西。 巨野泽:(古称大野泽)巨鹿北面的天然湖泊也是天然的防守要塞,南面和东面是漳河也是天然河流,所以说巨鹿有着天然的防守优势。 东垣: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傍依滹沱河南岸,西依太行山东麓、东邻滹沱河冲击平原,扼守太行出口,衔燕赵、控中原的地理位置,在 中山国的灵寿时期在次建城。和赵国的南部边境争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在原赵地推广郡县制,设立恒山郡,疆域:北岳恒山(今阜平县东北的神仙山)以南,鄗邑(今柏乡县固城店)以北, 上艾县(今山西平定县北)以东,钜鹿郡以西,方圆五百里的区域,领有十余县。始皇帝巡游时曾修河内广阳道,而东垣则作为河内广阳道与恒山郡的重要据点以及屯粮处。(王离初到赵地时第一个据点,也是长城军在赵地的大本营) 广阳道:地处河内郡内。由河内北上,走棘原到邯郸,过恒山郡东垣(今河北石家庄),至广阳郡蓟县,大道南北纵贯华北平原,东西与太行山平行,大体沿今天京广线的方向,延伸东去右北平郡之无终(今天津蓟县),进而抵达碣石一带。河内广阳道是秦帝国南北交通的主干道,这条道上的蓟县是燕国故都,邯郸是赵国故都,安阳是魏国要地,沿道由河内渡

蒙毅 赵高

蒙毅 来自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2%99%E6%AF%85 > 赵高 来自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9%AB%98 > 九卿 来自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9%9D%E5%8D%BF > 陈胜 来自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88%E8%83%9C > 大泽乡起义 来自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B3%BD%E4%B9%A1%E8%B5%B7%E4%B9%89 >

决定天下命运的大决战,史上阵容最华丽的组团围杀!

决定天下命运的大决战,史上阵容最华丽的组团围杀!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5822a6d1b49b423c135acfb6&fromModule=pcArticleMoreRecommend 原创 | 发布:2017-11-07 10:52:27    更新:2017-11-07 10:52:27 阅读 134979 赞  2287 项羽一生,既有着华夏冷兵器史上最强悍的勇武、更有着华夏古代战争史上顶尖的战术指挥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国的首功之人,亦是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两场历史上兵力悬殊以少胜多战役的指挥者,竟需要历史上最出色的一群不世英杰,组团围攻,方能将他击败。“英”到了极致,“雄”亦到了极致, 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在今天安徽省灵璧县东南的沱河北岸,有整整七十万大军在此地殊死搏杀,做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最后一战。其中占优势的一方拥有六十万大军,围住了敌方的不到十万久战乏粮人马。 进攻一方的主帅,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稳居前两名的名将,指挥三十万精锐兵马,先败后胜,刚刚将敌军击退;他的名字叫做 韩信 。 汉大将军、淮阴侯、兵仙:韩信 韩信有历史上独一无二、“驱市人为兵”的特异功能,就是不停被君主抽却军中精锐主力,然后临时聚合一群市井之徒,带领这群刚刚接受训练的新兵,还能百战百胜; 他指挥调度几十万大军如臂使指,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被后人誉为谋战无双的一代兵仙。 后世历代兵家,一向将韩信与战国时的秦国名将白起相提并论,推许韩、白为名将第一,韩信更后来居上,排序位居白起之前。“ 用兵如韩白 ”,也是中国古代对名将的最高赞誉。 韩信的身后,更有他的主公,带着另外三十万大军压阵,此人当然就是大汉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 刘邦 ,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开国帝王之一。 大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刘邦出生寒微,却仅用七年时间,便驾驭天下英雄,成就四百年辉煌帝业,因此被历朝历代皆推许开国君主第一人。一直到明朝时,同样布衣提三尺剑平定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才被认为可与之相比。 相比之下,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则长期被儒家传统观念认为身死而国即亡的暴君,直到近现代后,其历史地位才愈发抬高起来; 即使如此,秦始皇毕竟是奋六世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