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0的博文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这句话怎么翻译?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这句话怎么翻译?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 #活动#   上传优质视频,赢千元好礼 BHJ丿jiankang 推荐于2019-11-06 译文:所以 君子 居住一 2113 定 要选 5261 择好的乡居,交游一定要接近 4102 读书人,用来防止邪 僻而 接近正直 的人 . 此句出自   荀子《 1653 劝学》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此时封建制度逐渐崩溃,专制制度来临

为什么秦始皇做到“书同文”,“车同轨”,却不做到“语同音”?

为什么秦始皇做到“书同文”,“车同轨”,却不做到“语同音”?  2018-05-28 10:04 书同文,即李斯带一帮人,在六国文字基础上(当然以秦为主),统一于小篆。 关于车同轨,我多讲几句: 很早以前,就对“车同轨”有些迷惑,现代的卡车、轿车、货车就没有“同轨”,古代的马车,牛车,又不是轨道列车,为什么要“同轨”? 车同轨,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所以,车同轨,并不是嬴政的发明,但是,作为一种制度的真正落实,应该说嬴政功不可没。 360百科词条对“车同轨”是这样解释的: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嗯,衣赐履捻了捻胡子:说的很有道理! 喝一口二锅头,就一颗花生米,摇头晃脑一阵子,突然想到,车在路上轧出了相距六尺的两条深深的车辙,这样,每辆车都在车辙上行进,又快又省轮子;不过呢,如果后面的车跑得快,想超车时怎么办?这个可是有难度了,万一前面的车夫闹肚子,钻路边野地里方便去了,那后面的车岂不是都堵在那里了? 有了这个疑问之后,就得看看,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是“六尺”,这是谁说的? 哦,原来还是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衣服、旄旌(读如毛京,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物件,用来接引神祇)、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我们继续推敲哈: 1.如果轮距是六尺,一尺约23厘米,六尺就是138厘米,古时的车轮在车厢两侧(如图),这就限制了车厢宽度,估计也就120厘米左右,总体感觉,有点窄。 2.前面说过,如果都在车辙里行驶,后车想超车时怎么办?这是个难题。另外,古代对来往车辆走哪条道,没有特别明确的要求,并不是像现在一样都向右行驶,两个车在同一条车辙上面对面碰上了,怎么办? 3.如果路面平坦,马可以跑得起来,如果路上是深深的车辙,那么,当马跑起来的时候,万一踩车辙里,岂不是要翻车?我们分析一下哈,车辙之间的距离是138厘米左右,一匹马拉车,行驶在两道车辙之